banner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理论园地 >> 正文
    “两会”小百科
    2013-03-23 00:00 admin 

    1、全国两会是什么?  

    “两会”是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”和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”的简称。  

    每年3月份“两会”先后召开全体会议一次,每5年称为一届,每年会议称X届X次会议。  

    ◆全国“两会”召开的意义在于:  

    将“两会”代表从人民中得来的信息和要求进行收集及整理,传达给党中央,“两会”代表是代表着广大选民的一种利益的,代表着选民在召开两会期间,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选民们自己的意见和要求。 地方每年召开的人大和政协也称为两会,通常召开的时间比全国“两会”时间要早。  

    ◆全国“两会”由来  

     

    两会标志  

    1949年成立的一届全国政协,选举产生了中央政府,直至1954年第一届人大开幕。而全国“两会”形成自1959年,在三届政协召开一天后,二届人大也同时召开,政协委员列席人代会听取政府工作报告。  

    此后,四届政协对应三届人大,而全国政协比全国人大提前1至2天开幕。“文革”中,全国政协停止,全国人大则在1975年恢复一届(四届),因此,自1978年起,全国人大与全国政协届次完全同步。 全国两会在3月召开的惯例,则始于1985年。此前,会议时间从年初,到年中,到年末,历年均有不同。以五届全国人大、政协会议为例,一次会议是在2月,二次会议在6月,三次会议在8月,四次和五次会议则安排在11月。  

    而自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召开至现在,每年全国政协均在3月3日、全国人大均在3月5日开幕。人大议事规则的写法则是“第一季度”。之所以选择在3月,中国政法大学宪政研究中心主任蔡定剑解释说,原因之一,是有元旦和春节两个假期,而春节一般不是1月,便是2月。 会期,也是自1998年起相对固定,除了涉及换届选举的一次会议一般为两个星期(14/15天)外,历年“两会”的时间一般控制在10至12天左右。  

    2、今年流行什么词(两会新观察)  

    每年全国两会,都有让人关注的热词和新词:2008年,奥运会的即将举行让“奥运和城市建设”成为当年的热点;2009年,全球范围低迷的经济现状让“金融危机”和“中国信心”成为中外媒体的聚焦词;2010年和2011年,时髦的“低碳发展”和务实的“城乡社保一体化”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们讨论的对象;2012年,在房价仍节节攀升之际,“保障房建设”又让各界关注……  

    今年同样没有例外,还与时下的热点结合得特别紧密。  

    比如,全国政协委员、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今年两会特别关注的“新词”是“换届”和“大部门制”。“我个人认为,这是本次全国两会最大的亮点。”昨日下午,在步入人民大会堂前,张晓强对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说,“换届后的中国经济值得进一步期待,大部门制的职能部门也能更好地提高运转效率。”  

    目前,中国高层领导人的换届已经进行或即将进行,如俞正声昨日下午就以高票成功当选全国政协主席;新一轮大部门制的基本框架也于3月10日上午成功落地,铁道部、国家能源局、卫生部成为重组的对象。  

    全国政协委员李小琳关注的是去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到的两个新词——“美丽中国”和“中国梦”。  

    不管是在接受《国际金融报》记者采访,还是在经济界别小组讨论发言时,李小琳都强调了一个关键点:怎么建设美丽中国,实现中国梦?为此,她今年准备了4个提案,重点关注环境保护等。  

    不只是“换届”、“大部门制”和“美丽中国”,据《经济日报》的一项调查,“社会保障”、“收入分配”、“反腐倡廉”、“住房保障”、“新型城镇化”、“医疗改革”和“稳定物价”等,也是今年两会期间舆论关注度很高的词语。  

    在记者们围堵易纲、蔡鄂生和潘功胜等央行系的全国政协委员时,总免不了会问上一句“怎么看今年的物价走势”、“有信心实现CPI 3.5%的目标吗”;在围堵厉以宁、林毅夫和贾康等经济学家时,又免不了问一些关于“新型城镇化怎么做,钱从哪儿来,怎么避免房产化”等问题;在围堵傅成玉、周吉平等石化企业委员时,又会“打破沙锅问到底”似地问“到底谁该为雾霾天负责,雾霾天咋治”等;另外,在全国政协的前两次讨论会上,获得掌声最多的是“大嗓门”周汉民委员《把收费权力关进制度笼子》和周新生委员《尽量让国人不求人少求人》的发言,因为,他们的发言不仅接了“地气”,更是委员们对“反腐倡廉”、“避免权力疏于监管”的期待。  

    《国际金融报》还发现,截至昨晚21时,政协提案系统总共提供给了记者们617份发言稿,其中,既有金融改革、扶持中小企业这样老生常谈的话题,但更多的发言稿涉及到了“新型城镇化”、“生态文明建设”等内容。一项官方的数据也称,“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大会共收到城镇化方面的提案超过100件,内容涉及规划设计、户籍制度、土地政策、环保理念等方面”。  

    不过,正如张晓强委员和李小琳委员说的那样,“怎么去实现”,“怎么去建设”这些新词和热词涉及到的与国家和民生有关的事项,恐怕才是更为实际性的目标。比如,对于铁道部的分拆,全国政协委员陈东征的意见就是“不光要下发文件,还要实实在在地去落实”。  

    这些,又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词“改革”,甚至本已确定的目标还要继续改下去。对此,有的政协委员建议,应建立国家层面的改革委员会;也有委员说,要破除阻扰改革的利益集团等。  

    另外,有意思的是,在本届全国政协的前几天,“VIE”(可变利益实体,协议控制)成为场内场外媒体和委员们热议的话题。因为,李彦宏委员建议“鼓励民营企业海外上市(VIE)取消投资并购、资质发放等方面政策限制”,但张近东委员却认为要“加强VIE模式监管”,一来一去,引发了坊间的争辩。  

    3、议案和提案有什么区别  

    莫把“议案”当“提案” 很多公民对“议案”和“提案”分不清,甚至有个别承办部门在答复代表时,也常出现“认真办理代表提案和议案”的字句,将“议案”和“提案”混为一谈。其实“议案”与“提案”虽一字之差、却有本质之别。一是提出的主体不同。一般说来,“提案”专用于人民政协,而“议案”大多用于人大;提出人大议案,必须是法律规定的单位或代表团,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必须达到法定的人数,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十人以上联名、乡镇的人大代表五人以上联名才有提“议案”权。而对政协提案的主体要求相对较宽,既可以是政协的各专门委员会或参加政协的各党派、人民团体,也可以是政协委员个人或联名,人数不受限制。二是内容要求不同。“议案”内容相对较窄,法律规定:会议期间向人大提交议案,必须属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,闭会期间向人大常委会提交议案,必须属于本级人大常委会职权范围内。而政协“提案”除了格式上有具体的要求,其内容上不受限制。三是通过的方式不同。人大议案须经人民代表大会或人大常委会议审议后表决通过, 然后形成相应的决议或决定。而政协提案,只要经过提案委员会审查,符合《政协提案工作条例》的规定,便予以立案。四是时限要求不同。人大代表议案,一般只在大会期间提出,而政协委员提案,既可在全体会议期间提出,也可在休会期间提出,不受时间限制。五是法律效力不同:议案具有法律的约束力,起法律的监督作用,承办单位必须执行;而政协提案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,只起民主监督作用。  

    资料五:  

    2013年两会教育“好声音”  

    教育寄托着民族的希望,关系着国家的未来。今年全国两会期间,不少教育热点问题受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和热议,他们提出了许多有新意、有见地的观点。现摘录部分精彩观点,盘点2013年两会教育“好声音”。  

    ——全国人大代表、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

    今年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勾画了一幅自己心中理想的中国教育梦——“有教无类、因材施教、终身学习、人人成才。”  

    袁贵仁解释说,教育要不分宗教,不分民族,不分性别,不分地域,不分老幼,每个人都能平等接受教育。同时,不同的学生,有不同的兴趣特长,可以选择不同的学校,接受不同的教育。学校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。此外,所有的人都需要一辈子学习,哪怕你是博士毕业,哪怕你已经是教授。人要活到老,学到老,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。当今的教育就是着手完善终身学习体系,建设学习型社会,实现中央提出的“学有所教”的目标任务。最后,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。教育要为每一个孩子播种梦想,点燃梦想,最终实现梦想,把自己的梦和中国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。  

    “现有高考制度改革,以恢复和完善全国统考为大方向来逐步推进。”  

    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新东方英语创始人 俞敏洪

    今年两会,俞敏洪依旧关注教育领域问题,提出了恢复全国统考等提案。俞敏洪认为,现有部分地区已经实行了异地高考政策等,防止招考不公平,但这并非绝佳策略。他提出,现有高考制度改革,以恢复和完善全国统考为大方向来逐步推进,核心是坚持“全国统一考试、招生名额依据考生数量在各省以相同比例分配、高校在入围考生中自主差额录取”三大原则。  

    “促进教育公平,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县区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。”  

    ——全国政协常委、民进中央副主席 朱永新

    教育公平一直是两会的热点话题。全国政协常委、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,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说,促进教育公平,当务之急是尽快解决县区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。“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,最大的困难和挑战,也是最当务之急,就是教师的问题,就是让农村、薄弱学校拥有好的老师。我提出了几个办法。第一就是学校与学校间的对口支援,其次建立‘学校共同体’。另外,我主张组织全国的退休教师到这些地方去支教。”  

    “孩子不是考试机器,教育不是百米冲刺。”  

    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马敏

    素质教育提出多年,却仍然没有完全落到实处。全国政协委员、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马敏认为,实际生活中推行素质教育走进了多个误区。一个误区是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。“实际上,孩子的教育是马拉松,而不是百米冲刺。”马敏表示,另一个误区是有人认为素质教育就是学弹琴、学唱歌、学画画、学写字。实际上素质教育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。第三个是政绩的误区。很多学校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好坏的唯一标准,不注重孩子自身素质的发展。“要解决素质教育推进难的问题,必须下决心减少数、理、化、外的知识内容,加强孩子的情商教育。”  

    “4%目标实现是一个巨大成就,但这与世界平均投入水平还有差距,4%只是一个及格线。”  

    ——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周洪宇

    去年,我国年度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总额超过2万亿元,占GDP比重首次达到4%。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周洪宇认为,教育投入,4%只是及格线。周洪宇说。4%目标实现之后,依然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。“目前,教育投入欠账还很多。比如许多高校负债前行,高中也负债1000多个亿。债务需要化解,投入必须要跟上。”周洪宇表示,要重视提升教育投入的使用效率,做到公平与效益兼顾。“教育发展到今天,由于机会空前增大,基本实现了愿意读书的人都有书可读。今后要把质量和效益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,提高各级各类教育的质量”。  

    “中国在学校教育和职称评定等方面‘过度重视’英语的做法,正令这个国家30多年前兴起的‘英语热’陷入一种‘自我折磨、自娱自乐’的怪圈。”  

    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 张树华

    目前,英语是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的考核科目,也是大学必修课。同时,英语也是研究生招录考试的必考科目。全国政协委员、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表示,这分散了很多大学生学习专业课的精力,而且令很多专业成绩优异而英语欠佳的学生失去读研[微博]究生的机会。张树华认为,中国要治理各个教育阶段的“英语崇拜症”。对于专业人员职称晋级和干部提升,在外语水平要求上不能搞硬性的“一刀切”。同时,要改进当前英语教学的方向和方法,重视相关的应用教育。  

    “高考不一定非考英语。”  

    ——全国政协委员、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 王新陆

    在未来高考中,英语还必不可少吗?对于高考改革,全国政协委员、山东中医药大学校长王新陆提出“高考不一定非考英语”。王新陆认为,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。他建议将古汉语作为英语的补选,高考可以考古汉语,也可以考英文,只要这两个中的一个及格就可以升学。同时,现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语文知识,包括中国古汉语知识的弱化和边缘化已经非常严重,高考如果将古汉语作为语种之一的话,也会起到一种指挥棒的作用,引导青年人学习古汉语,间接地起到了留存民族文化的作用。  

    “要修改刑法关于虐待罪的相关条款,对社会虐童行为‘罪加一等’。”  

    ——全国人大代表、著名律师 秦希燕

    孩子在幼儿园等社会场所遭虐待,施虐者却不能受到应有处罚,这是我国法律对少年儿童权益保护的软肋。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,来自湖南的全国人大代表、著名律师秦希燕提出议案,要对社会虐童行为“罪加一等”。秦希燕介绍,目前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明确规定禁止虐待未成年人,但施虐者承担的法律责任主要为责令改正或者处分,威慑力不够。而刑法规定的虐童行为,虐待罪主体一般局限于家庭成员,且情节恶劣的也只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或者管制。这种法律架构威慑力远远不够。  

    (责任编辑:admin)  

    上一条:给北大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同学回信
    下一条:两会具体决议
    关闭窗口
栏目列表